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
全面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水城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侧记
抓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就是抓农业产业发展,抓好产业园区工作,也就抓好了农业工作。近年来,水城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农业发展主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通过政策驱动、项目带动、服务推动,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猕猴桃、茶叶、无公害蔬菜三个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以科技为支撑,以优质、安全、生态、高效为目标,加快推进高效农业产业园区跨越发展。
加强组织建设,确保园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组织建设是推进园区建设工作的根本保障,自园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针对各园区建设工作需要,及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一是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长为组长的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园区办公室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主要领导任主任,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主要工作职责和细化工作方案。
二是针对园区建设内容成立四个园区管委会,由一名副县级领导任主任,业务部门及乡镇主要领导为副主任,管委会办公室设在乡镇,县乡两级抽业务骨干为成员,专职负责园区建设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半个月召开1次调度会,调度工作进展情况,查找问题、解决困难、总结经验,确保园区建设工作平稳推进。
科学规划,突出园区产业发展优势
委托具有规划资质的上海国黔设计公司、云南农业大学、贵州农机研究院借鉴国内外农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编制导则》和《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结合水城实际,分别完成了各园区发展规划编制。目前,猕猴桃产业园区、富硒茶产业园区规划已完成并通过市级专家评审。在规划设计方面,突出主导产业,配套实施蔬菜、杨梅、红梨和养殖业、农产品物流、加工等产业,集生态旅游、民族传统文化、休闲观光等于一体,以物流促进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产业互补发展及农业产业多元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
重创新,搭建园区建设支撑平台
搭建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园区规模化、规范化经营。一是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开发,农民变股民。具体土地流转方式为,第一年至第五年公司按400.00元/亩给农户付土地租金,第五年至第十年公司按1500.00元/亩付租金,第十一年至第十五年公司按2000.00元/亩付租金,以后按2500.00元/亩付租金。公司承担风险,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确保土地能够顺场流转。二是从农业局和绿产办抽技术骨干组建了 “园区服务队”,协助乡镇抓好园区土地流转工作,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现猕猴桃园区已流转土地1.6万亩,茶叶产业园区流转土地2万亩,南开蔬菜核心区土地2万余亩,为园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优化园区融资结构,搭建融资平台,提升园区融资能力。一是加强政府投融力度,在既无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又无企业先期投资的情况下,依靠农业投资公司,对接银行建立合作平台,开展信用担保和融资工作。目前,累计为企业担保2.18亿元贷款。二是储备融资项目,政府主要领导、园区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外出考察,推介农业园区项目,与重庆君豪情、润永恒等公司签约近10亿元投资意向协议。三是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涉农项目资金6.38亿元元,投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
创新技术平台建设,促进技术合作与交流。按照“现代高效”的发展主题,首先是对园区建设涉及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安排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培训等在园区内实施,培训农户1200余人,农户基本掌握所属园区内主导产业的栽培管理技术,为园区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其次,充分利用中央农机具补贴优惠政策,在省农委的帮助下,请农机化设计公司针对园区的实际情况,对园区进行了喷、滴灌和农机化设计,解决基地建设的肥水管理水平,提高园区机械化使用率和园区建设的效率。同时在园区内因地制宜实施了设施大棚,解决园区育苗、保护栽培等系列措施,实现园区现代高效的发展主题。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园区猕猴桃、茶叶、蔬菜等技术服务中心,推进产、学、研联合。组建园区技术服务工作组,为园区提供专门技术服务。
优化人才结构,提供园区智力支持。一是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土专家”、“田秀才”技能培训,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全县50余名中级以上农艺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优势,融入、支持、服务农业园区建设。三是随着园区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全面铺开,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为引进技术作园区项目建设的支撑,水城县积极组织单位参与省首届人才博览会,广纳贤才,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9名硕士研究生签订就业协议,现有5名农业硕士已到园区工作,为园区建设增加新的技术力量。四是加强应用技术人才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共开展园区技术人员培训1500余人次。
优化品种资源结构、打造精品水果(茶叶)品牌。水城猕猴桃和水城富硒茶是六盘水市重点打造的“四张名片”主导产品。其产品“黔宏牌”红心猕猴桃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基地于2010年被省农委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12年国家农业部地理标识认证,并获得2008年得中国(江西)果品及苗木展销会“猕猴桃类”金奖。“水城春”系列绿茶“已获国家有机认证,且全省上市最早,并以独有的品质畅销全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现水城县已成立茶叶协会,所有茶产品都以“水城春”的生产、加工工艺为准,为做大做强水城茶叶产业迈出成功的一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产业发展基础。园区建设“三通一平”是基础。目前已基本形成通电、通讯,道路交通网络,猕猴桃园区已硬化四级公路62公里,茶叶产业园区已硬化四级公路45公里,其升级改造已编入省“美丽乡村小康路”路网计划;猕猴桃园区中已实现2000亩基地全面实现露地喷灌,省财政厅安排了1000万元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对茶叶园区坡耕地进行治理,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产业建设进程。园区建设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引进11家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分别与重庆君豪、贵州润永恒、长丰、鸿源等公司签订了投资计划协议,签约资金达9.66亿元,为基地标准化生产、产业孵化园、博览园及产、学、研服务核心区建设打下了基础。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园区建设以扶持壮大主导优势产业为重点,建立部门配合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各渠道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园区建设以“产业有特色、产品有标准、市场有潜力、服务有质量”的战略发展思路,各部门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置,加大对园区主导产业的投入力度。2012年累计整合投入园区的资金共13.37亿元,集中财力、优化结构,规划先行、资源整合,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保持稳定、创新机制,提高园区建设水平。
完善园区监测制度、建立信息其享平台。园区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监测制度,按时上报园区建设进度和好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等;一方面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及时更正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推进园区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