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盘龙和徐国林出的关于《关于我市煤矸石综合利用面临困境及对策建议》的提案收悉,现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关于“持续推进煤矸石无害化处置的试点创新”建议
近年来,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煤矸石综合利用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煤矸石规模化利用工作,全力推进煤矸石规模化利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一)关于煤矸石科技创新基础方面。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共培育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即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即六盘水市煤炭分质分级利用重点实验室、六盘水市洁净能源与绿色化工重点实验室、六盘水煤炭产业链环境污染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六盘水高灰细粒煤泥深度提质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功能涵盖了煤矸石规模化利用技术研究、煤矸石成分检测等方面,为丰富煤矸石利用产业链条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煤矸石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育。培育市级及以上煤矸石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其中,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即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市级创新团队1个,即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组织市内高校及有关单位节能环保专业专家7人,成立“一业一团队”,为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编制了技术创新图谱。围绕煤矸石规模化利用,凝练了技术需求,收集梳理省内外煤矸石利用科技创新平台清单和国内顶级人才名单,形成技术创新图谱,为煤矸石规模化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提供参考。
(二)关于煤矸石利用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是省、市支持煤矸石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省、市先后立项科技项目13项、资金1340.5万元,支持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煤矸石有价元素提取、井下充填开采、填沟造地、制造建材、制备肥料和净水剂等开展技术攻关,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二是推进煤矸石科技成果应用。一方面,组织开展煤矸石最新科技成果推介。2024年,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和六盘水师范学院专家到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定向推介了煤矸石井下置换充填开采和有价元素提取等科技成果。邀请贵州大学专家到高新区开展科技成果推介,面向全市重点煤矿企业推介“煤矸石生产铁红颜料技术”。另一方面,煤矸石综合利用科技成果取得新成效。支持六盘水师范学院自主研发的“煤矸石制取聚合铝铁联产白炭黑”专利及技术许可给贵州华耀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应用,转化资金5500万元,创我市成果转化纪录,该技术利用煤矸石制备净水剂和白炭黑,实现煤矸石“吃干榨尽”,目前正在水城经开区建设年处理5万吨的示范厂。支持火烧铺矿研发的“绿色充填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以浮选尾矿、水泥、胶结料为原料,制备充填浆料,共计消耗煤矸石12.4万方,已形成煤矸石充填示范点1个,授权专利3个,企业标准1个。贵州长能天安实业有限公司引进中南大学“低热值煤全资源化循环综合利用技术”,通过对洗煤厂煤泥、中煤等低热值煤进行资源化深加工,在提取出低灰高品质精煤的同时,浮选尾矿用来作为建材(免烧砖、水泥、陶瓷等)原料或土壤改良与修复,实现低热值煤全资源化利用,一期年处理50万吨生产线已于2024年3月在盘北经开区开工建设。支持六盘水水城区国能恒驰能源有限公司与六盘水师范学院研发“煤矸石制复合肥及二氧化硅气凝胶技术”,开展煤矸石生产机制砂、煤矸石制有机无机复合肥、煤矸石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等技术研发,一期生产线正在水城区老鹰山建设中。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加大对煤矸石规模化利用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外科技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强化技术攻关和成果引进,推动破解我市煤矸石利用技术难题。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煤矸石综合利用,联合共建或独立承建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凝聚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为煤矸石综合利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二是加强对外合作攻关和成果转化。抓住“科技入黔”机遇,充分利用“东部研发+贵州制造”及东西部对口帮扶契机,支持市内企业加强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借助外部力量,加强煤矸石利用技术攻关;同时,坚持成果引进转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推动引进更多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